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科普宣传  > 科普知识
猫头鹰为什么眯眼?再谈“应激”
admin 本网站 2023-05-30 36  [ 关闭窗口 ]
上图已经成为网络热门,通常被解读为“可爱”、“萌物”等等,但真相绝非如此,两只白脸角鸮其实都在应激状态,左边那只年幼的来回看是在寻找逃生路线,右边那只年长的选择缩小自己,以静制动。由此判定刺激源相对于它们来说一定是个庞然大物。那么,什么是“应激”呢?相信看过以下解读,类似的图片会让你有别样的滋味。 我曾说“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狮虎山还刚好踩到老虎尾巴时的心情就是应激。” “应激(stress)”一词最早由Selye 于1936年提出。随着研究发展,根据“应激源”不同,应激可分为内在应激、外界环境应激。 “内在应激”一般指物种自身的生理不协调性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型肉鸡躯体生长过快,而心肺生长速度跟不上节奏导致的心肺功能障碍甚至死亡,多见于畜牧业。 我们重点要讲的“外界环境应激”,则是在野生动物保育过程中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——温度、湿度、群体密度、光照强度、空气成分、食物、饮水等条件不符合动物需求,精神刺激,过度疲劳,感染、中毒均会造成应激。 大量研究表明,当动物受到强烈的应激源刺激后,通过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免疫系统和代谢调节,力图使机体的生命活动恢复到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正常功能状态,包括惊恐反应或动员阶段→适应或抵抗阶段→衰竭阶段三个阶段: 第一阶段是动物受到刺激后机体的早起反应,又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。前者表现为体温和血压下降,血液浓稠,神经系统受到抑制,肌肉紧张度降低,进而发生组织讲解,低血氧、高血钾、肠胃及性溃疡,机体抵抗力低于正常水平。换到人身上,就是出冷汗,心悸,肌肉震颤和无力。休克相一般持续几分钟到一天,随即进入反休克相,机体防御系统动员,血压上升,血钠和血氧增加,血钾减少,血糖升高,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增加,机体抵抗力升高甚至高于正常水平。 第二阶段,如果应激源未能占据主导,机体客服了刺激并得以适应,则新陈代谢重新趋于正常。 第三阶段,如果刺激源强度超过机体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,或者刺激源持续时间过长,动物将反复进入惊恐反应,而且其程度只会越来越剧烈,出现各种营养不良、肾上腺皮质肥大,激素不足,异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,体重急剧下降,新陈代谢出现不可逆变化,最终导致动物死亡。 对,应激最严重会导致死亡。 以上三个阶段的一些生理指标需要实验室检测,那么我们可见的症状是什么呢?是动物消瘦、皮肤变薄、骨质疏松、肌肉萎缩、精神萎靡和一些特定的行为表达。 对,开篇图片中两只白脸角鸮的表现就是“应激”。 再看另一组关于白脸角鸮的图,显然,它被当成宠物饲养了,可是它表现出的收拢羽毛、眯住双眼等动作可完全不像po主说的是有多享受,而恰如一位网友@猫猫误拂弦 说的那样,死刑犯在行刑之前也会闭上双眼,那是因为绝望和恐惧。 这还只是应激反应本身造成的伤害,由应激反应导致的免疫抑制还会使动物罹患各种疾病。我接救过的猛禽中,有近百例白细胞总数几乎降到了零,而一旦出现这么严重的免疫抑制,基本就回天乏术了。 有些网友问我为什么猫头鹰不能当宠物,为什么反对鹰猎,为什么不是所有动物都能像猫狗一样变成伴侣动物。应激就是主要原因之一。不同的动物除了生理需求、习性、适应性都不同之外,其对人类这个大应激源的敏感度也不同,比如有些动物觉得“人类真是很好的长期饭票而且摸摸抱抱也很舒服正是我需要的”——汪星人和喵星人;就有动物一辈子都觉得“人类这种大怪物离我越远越好我才不喜欢抱抱摸摸呢!”——绝大部分野生动物。 且我反对野生动物宠物化的原因还有一点——应激反应一方面影响动物的性激素分泌和生殖行为,导致了很多野生动物无法人工繁殖,想养就只能从野外捉;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在捕捉、运输、贩卖和饲养野生动物的过程中死亡率极高,对野生动物的野外种群破坏极大。下面就是两个例子。   所以当我看到那么多动物因为“萌”和“可爱”被非法饲养,然后再一群人评论“萌!”“哈哈哈!”“好想养一只!”“这个多少钱?”……的时候……我都应激了……  
展开